学校首页

政策文件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件 > 正文

政策文件

    菏政发〔2021〕12号 菏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菏泽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编辑: 发布时间:2021-12-31 点击: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市属各企业,各大中专院校:

    《菏泽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已经2021年12月29日市政府第11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菏泽市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菏泽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省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征程的重要阶段,是我市聚力深化“四个突破”、全面开创后来居上新局面的关键五年,也是我市教育事业实现优质均衡、跨越发展的关键五年。为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山东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菏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规划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036所,在校生215.11万人,教职工13.44万人。其中,高等院校4所,在校生5.93万人,教职工3371人;中等职业学校38所,在校生6.69万人,教职工3561人;普通高中63所,在校生16.73万人,教职工1.58万人;初中364所,在校生46.35万人,教职工3.63万人;小学1416所,在校生101.79万人,教职工4.7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1所,在校生1307人,教职工416人;幼儿园3140处,在园幼儿36.6万人,教职工2.74万人。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将充实教育资源和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推动全市各类教育资源持续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普及水平稳步提高。

    一是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市、县区委教育工委抓学校党建工作的责任链条,实施“红心向党”工程,将其作为党建重点突破项目,周密部署、强化调度、扎实推进。采取单独建立、联合联建的方式,做到学校党组织应建尽建,共建立党组织1254个,配备学校党组织书记1254名、专职副书记144名,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一肩挑”比例达到100%。在全省率先成立思政课教研室,建立35个思政课精品团队,开展“思政同城大课堂”活动,打造100节思政金课,全市中小学校配备思政课教师10000余名。打造“红心向党”品牌市级示范点240个,充分发挥示范点的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市中小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有力巩固了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二是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不断健全。教育经费投入连年递增,教育经费保障能力不断增强。2020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66.5亿元,比2015年(95.2亿元)增加71.3亿元,增长74.89%。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136.14亿元,比2015年(81.04亿元)增加55.1亿元,增长67.99%。在享受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的基础上对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给予倾斜补助,建立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付机制,实现了各学段生均经费保障机制全覆盖。

    三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实施“全面改薄”工程,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项目1981处,新建、改扩建校舍555.36万平方米,建设完成运动场地843.9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105.01亿元。实施“薄改提升”工程,新建、改扩建校舍101.67万平方米,建设完成运动场地24.72万平方米,购置设备仪器4362.68万元,累计完成投资21.83亿元。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幼儿园868处。实施两期化解中小学“大班额”工程,共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61所,建设校舍666.9万平方米,新增教学班1.02万个,新增学位47.15万个,累计完成投资173.1亿元。2015年以来,全市共投入电化教育资金8.5亿元,新增计算机10万余台,装备多媒体教室3.4万个,全市中小学全面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普及率达到了100%。

    四是各学段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2015年底的74%提高到2020年的90%,普及率达到88.1%。2017年,全市各县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积极探索集团、联盟、托管等办学模式,实现了校际之间优势互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改革高中招生录取方式,完善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提高了特殊教育保障能力。围绕全市“231”产业体系,积极促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优化专业设置,成立菏泽市产教融合联盟,设立11个市级专业合作职教集团,开发“校企通”服务平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初见成效。强化菏泽学院、菏泽医专硬件建设,建成齐鲁工业大学菏泽校区,高等教育平稳发展。

    五是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2016年以来,打破“统一公开招聘”的固定模式,采用高层次人才引进、省公费师范生安置、备案制招聘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补充教师,每年补充教师4000名左右,由原来的“退一补一”转变为“有编即补”,其中70%的新招聘教师分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缓解了教师总量不足问题,促进了城乡师资均衡配置。积极推进“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改革,增设基层中小学教师职称序列,加快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进度,强化了教师生活保障。

    六是圆满完成教育扶贫攻坚任务。健全完善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深入开展失学辍学儿童清查甄别工作,纳入信息化台账管理,全市于2020年上半年实现建档立卡儿童、残疾儿童、低保困境儿童失辍学清零。全面落实资助政策,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资助全覆盖,共为56.1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8.2亿元。 加快黄河滩区学校建设,完成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学校建设65所。

    七是办学行为不断规范。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严禁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认真开展教材审查和规范教辅推荐使用行为。建成全市教育系统国家法律法规网上考试平台,新增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48所,严格落实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教育领域依法行政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开展校园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和防溺水宣传教育,扎实做好学校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加强校园“三防”建设,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荣获“山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牢牢守住校园安全底线。

    (二)面临形势。

    作为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全市适龄受教育人口比例偏高、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在学校学位供给、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与群众满意尚存较大差距。高质量教育体系还未建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确立,学校办学活力有待增强,教师队伍规模、结构和素质还不能满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农村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普通高中办学特色不明显,职业教育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亟需破解,高等教育还很薄弱,科教协同、产教融合长效机制还不健全,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群众长期关心的一些难点痛点堵点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十四五”时期,推进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突破菏泽、后来居上”的现实需要,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选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尊重规律、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深邃的战略眼光,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有利于菏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

    全市“十四五”期间各学段学位预计缺口

    单位:万个

    学段

    小学

    初中

    普通高中

    职业学校

    2023年

    2.9

    5.3

    9.6

    6.4

    2025年

    1.7

    5.1

    12.3

    8.2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立足“突破菏泽、后来居上”的战略机遇,聚焦短板,深化改革,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事业跨越发展,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菏泽力量,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学校办学更有活力,教育教学更有质量,教育事业发展各项指标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全学段一体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更加完善,育人途径和方法更加丰富,铸魂育人机制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法治精神、生态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优质均衡的公共教育发展格局,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得到全面落实,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的教育机会,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学前教育实现普及普惠,保教质量明显提高。建立城乡一体的教育资源配置长效机制,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实现特色、多样发展。形成政府、学校、社会等各类教育主体各司其责、协同治理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建立完善的财政保障体制和高水平的师资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分学段、分类别、全覆盖的教育标准体系,以教育评价有效引领教育发展。教育信息化实现融合创新、智能引领,有力带动和促进教育现代化。进一步优化民办教育发展机制,推动我市民办教育持续健康规范发展。

    “十四五”时期菏泽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2025年

    属性

    市级财政教育投入年均增长率(%)

    10左右

    预期性

    新建学校(所)

    170

    预期性

    新增学位(万个)

    20

    预期性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85以上

    约束性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95左右

    约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8以上

    约束性

    义务教育阶段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

    90以上

    约束性

    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

    55以上

    约束性

    建设高水平中职专业群(个)

    10

    预期性

    培养名师名校长(名)

    100

    预期性

    (三)遵循原则。

    ——坚持以人民满意为工作导向。加强调查研究,系统梳理教育领域人民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难点堵点痛点,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不断促进教育事业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

    ——坚持以均衡发展为工作理念。聚焦区域、城乡、校际间教育资源差距,统筹兼顾各类教育发展规模、结构、质量,不断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提升质量,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坚持以稳中求进为工作基调。尊重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不断推进软件与硬件相匹配、效率与质量同提升。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守住意识形态领域底线、学校安全底线、教育公平底线,实现全市教育事业发展更加健康、更有质量。

    ——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工作动力。充分借鉴吸收先进经验,以更高远的站位、更宽广的视野、更深邃的眼光,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推动教育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四、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完善教育领导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市、县区两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协调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市、县区两级教育工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及时研究解决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创造性推进教育现代化。

    (二)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做到党建与业务工作相融合、相促进,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巩固中小学校“红心向党”品牌创建成果,突出党建在学校工作中的引领地位。学校党组织讨论决定学校的重大问题,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切实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传、帮、带实现以点带面,激励更多的非党员教师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骨干、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教师。强化“一岗双责”,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强监督执纪问责,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全面加强统一战线与群众工作,坚持不懈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三)建设高素质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选优配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班子,把政治过硬、品行优良、业务精通、锐意进取的优秀干部选配到领导岗位上来。探索实施公开遴选聘用职业院校领导班子人员、中层管理岗位实行职员制等模式,建立校长和教育干部后备人才库。注重从基层选拔优秀年轻干部,采取交流轮岗、援派挂职等方式培养锻炼年轻干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健全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大力构建全学段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推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同城大课堂”项目,打造一批思政“金课”,推出一批精品网络公开课,扩大受众覆盖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统筹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通过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多种途径,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实践活动。

    (二)全面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实现整体性与阶段性、现实性与导向性的统一,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强化德育网络阵地建设,教育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正确对待重大理论和社会热点问题。着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大力传承红色基因。

    (三)加强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保证学生每天校园阳光体育运动不少于1小时,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举办好市、县、校三级运动会,全面推进体教融合工作。到2025年,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达到55%以上。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评选“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加强体育美育场馆建设,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配齐配好体育美育教师,开齐开足上好体育美育课,确保课程开设率、教育师配备率、体育场地达标率达到100%。

    (四)不断强化中小学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中小学校全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分学段、分年级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和教育内容。推动学校每学年设立集体劳动周。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建设,遴选建设一批示范性、区域性劳动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教育基地。

    专栏1〓市级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中小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技能,形成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研究出台《菏泽市普通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标准》,2023年左右创建市级劳动教育特色学校30所。

    (五)着力提升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多种方式配齐中小学校医,在中小学全面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广泛开展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师生健康护理水平。构建儿童青少年近视“三级监测”“三级预警”“三级防控”体系,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不少于1个百分点。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干预和跟踪服务制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各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超过 1000 人规模的学校必须配备专职教师。

    (六)深入开展法治、生态文明和国防教育。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教育普法工作,持续开展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全面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校园,以生态文明教育为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开齐开好环境教育地方必修课程。积极推进绿色校园建设,提升广大师生的勤俭节约意识。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组织实施好各学段国家安全教育,全面增强大中小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统筹军地教育培训资源,深化学校军事课和学生军事训练改革,将国防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各类教育课程。

    (七)扎实推进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充分发挥家庭第一课堂、家长第一任教师的重要作用,引导帮助家长注重言传身教、提升家庭教育素养。实施家校共育行动计划,完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家校协同促进“五项管理”政策规定落实到位。密切家校沟通,落实教师家访制度,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在反映家长诉求、补充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学校运行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落实“双减”政策,完善治理整顿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长效机制,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充分发挥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 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六、系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一)发展普及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坚持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坚持公益普惠的基本办园方向,健全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与成本分担等方面保障机制,提升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举办为公办园,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等举办公办园。到2022年底,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动态调整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收费标准,加强成本调查和收费监管,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建立普惠性民办园投入和成本分担机制,严格落实生均财政补贴政策,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优质服务。到2025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85%。控制幼儿园班额,逐步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加强游戏活动实验区、实验园建设工作,持续开展“小学化”倾向专项治理,规范办园行为,提升保教质量,所有幼儿园均按标准配齐配足保教人员。建立科学的幼小衔接机制,推动幼儿园和小学双向协同、有效衔接。建立教研指导责任区制度,强化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新进幼儿教师全面实现持证上岗,专科及以上比例达到85%以上。

    专栏 2 农村幼儿园“镇村一体化”行动计划

    确立乡镇中心幼儿园的中心地位,压实对辖区内幼儿园的管理责任,充分发挥统筹、辐射、带动、示范作用,积极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推动形成镇域学前教育标准化管理、一体化发展的办园格局,全面提升农村学前教育水平,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打造城乡一体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把乡村教育振兴和薄弱学校改造提升作为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抓手,坚持补齐乡村教育短板。根据农村学生流动趋势,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实施“强镇筑基”行动,提高乡镇驻地学校办学水平。积极推进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到2025年底,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所寄宿制完全小学或九年一贯制学校。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探索建立不同模式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小学与初中纵向衔接、横向协作的办学模式,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实施农村中小学卫生厕所改造工程,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充分利用班额小的优势,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结合乡土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实践体验课程,着力打造镇域办学特色和品牌。完善城镇中小学布局规划,加快推进城区学校建设,不断巩固大班额化解成果,支持有条件的学校探索小班化教学。充分重视初中学段承上启下的重要性,下大力气提升农村和乡镇初中学生学业水平,努力促进城乡初中优质均衡发展。实施“强校扩优”行动,鼓励优质学校牵头组建不同特色的教育集团或学校联盟,发挥优质学校示范辐射作用,建立完善强校带弱校、城乡对口帮扶等办学机制,实现整体提升。促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启动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随班就读示范区(校)建设工程。积极推广康教结合、医教结合模式,注重残疾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和创业培训,提升融入社会和终身发展能力。

    专栏3 “强镇筑基”行动

    按照“党建工作统领、课程教学为要、校长教师配强、体制机制创新、办学活力激发、指导评价跟进、条件保障优先”的工作思路,全面启动教育“强镇筑基”行动。整体推进、梯次建设,力争三年内全市省、市、县三级试点镇全覆盖,辐射带动乡村教育水平整体提升,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三)形成特色多样的普通高中教育新样态。启动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推动全市普通高中由标准化、规范化向高质量、有特色发展。扩大特色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依据特色学科自主提出中考科目达标要求。支持学校依据特色学科,采取更加灵活的选课走班方式,通过学分互认、课程先修等方式推进与高校联合育人。完善普通高中发展保障机制,所有普通高中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严格落实并逐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普通高中学费标准,对于办学特色突出的高中学校允许适当上浮。统筹考虑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师资、校舍、设施设备资源,满足选课走班等教学需要。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坚持高中教育资源配置向县域普通高中倾斜,加快改善办学条件,稳定优质生源,激发县域普通高中办学活力,加快缩小市域内普通高中办学差距。

    专栏 4〓普通高中强科培优行动计划

    强化特色课程建设,打造特色课程集群,分层分类认定一批课程基地进行重点培育,提供高水平的设施设备、师资、经费等保障,打造教学改革、教师研训、课堂交流区域高地。选择部分学科教学水平高的学校建设一批学科基地,支持区域内普通高中发展优势学科,以学科为基础建设一批特色学校。

    (四)完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抢抓全省推进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机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快构建布局结构合理、专业集群优势明显、与“231”产业体系发展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按照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的要求,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普通高中转型为职业中专,支持菏泽技师学院、菏泽工程技师学院转型为高等职业学校;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支持太阳成集团tyc9728、菏泽家政职业学院与菏泽学院、齐鲁工业大学开展“3+2”贯通培养,与我市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3+4”长学制贯通培养,支持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依托优势专业创办五年制高职教育。实施办学条件提升行动计划,建设5所左右高水平中职学校。围绕“231”产业体系发展需求,统筹规划全市职业学校专业(群)建设,每所省级规范化以上职业学校建设1—2个市级特色专业(群),重点建设10个以上高水平中职专业(群),支持我市高职院校建设并申报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和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建立高水平教师引进“绿色通道”,推动校企专业人才“双向流动”。支持全市职业院校统一归口管理,推进技工院校与其他职业院校融合发展。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的法定职责,助力培养“百万工匠”后备人才,深度参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

    专栏5〓职业教育资源扩增行动计划

    “十四五”期间,加快扩增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增加中等职业教育学位数;通过增设专科高等职业学校、发展五年制高职以及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按院校设置程序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等措施,增加专科职业教育学位数。

    (五)健全分类科学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推动菏泽学院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实现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四个转变”。实施菏泽学院改扩建工程,积极筹办菏泽大学。完成菏泽医学专科学校迁建工程,推动“专升本”工作,为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完善齐鲁工业大学菏泽校区一期建设工程,完成太阳成集团tyc9728二期建设工程、菏泽家政职业学院迁建工程。采取混合所有制形式新建1-2所高职院校。

    (六)切实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坚持教育公益性,依法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民办教育。完善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制度体系,平稳有序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落地落实差异化扶持政策。严格控制民办义务教育比重,确保义务教育学位主要由公办学校提供或通过政府购买学位方式提供,原则上不再审批设立新的涉及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确保落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民办中小学、中等职业教育生均财政经费补助政策,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职工社会保障权益。健全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推动建立收费和账户监管制度。探索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和第三方评价制度。健全民办学校风险防控和退出机制,规范办学秩序。建立完善民办教育综合治理体系,推进民办教育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民办教育办学水平,培育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民办学校。鼓励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教育延伸,培育一批社区教育品牌项目,建设居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创新发展老年教育,完善老年教育办学服务体系,社区教育机构普遍举办老年教育活动。拓宽经费投入渠道,探索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学习者等多主体分担的经费筹措机制,市、县两级财政安排专项教育经费用于社区教育事业发展。

    专栏6〓社区教育办学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进一步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社区教育办学体系,到2025年,超过60%的乡镇(街道)建立社区教育机构。实施社区学习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鼓励引导社区居民自发组建形式多样的学习团队、活动小组等学习共同体,实现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全市范围内培育50个左右高水平社区学习共同体。

    七、着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一)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严格落实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积极探索推进课程整合,强化跨学科学习,统筹课时安排,打破学科知识壁垒,推出一批具有原创性的整合课程。启动实施强课提质行动,分学段、分学科制定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支持教师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学生特点、教学个性等因素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形成一批鲜活的优秀教学案例。积极推进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教学创新,强化实践教学,打破学校的传统边界和围墙,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支持各县区各学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探索实施“分层走班”教学。命名建设一批市级教学改革实验校、实验区。探索推进作业改革,中小学校对学生各科作业总量进行统筹,教师做到学生作业全批全改。健全完善中小学生课后服务供给制度,坚持公益普惠方向,将课后服务纳入教师工作量计算范畴和绩效工资体系,探索多元化、社会化合作机制,施行“一校一案”,鼓励支持幼儿园、小学延长放学或课后服务时间,有效满足家长和学生需求。

    (二)深化职业技术教育育人机制改革。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实施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按照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方式,各县区至少建设一个共享性的大型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推进“三教”改革深度开展,探索建立具有菏泽特色的高层次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1+X证书制度,不断提高行业企业认可度。扩大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测试范围和规模,促进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落实职业院校在内部管理、专业设置、教师招聘、职称评聘、教师待遇、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完善职业教育教科研体系,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三)加强教学供给侧需求侧改革研究。围绕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综合改革中的突出矛盾和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开展系统性、针对性、精准化的教学研究,加快教科研课题、项目成果的推广转化。实施薄弱学校提升行动,完善质量检测评价标准,大力推进区域教研创新,构建市、县、校三级协同教研体系,建设不同学段学校的发展共同体和具有较强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学科教研基地,增强教研、教学实效性。建立“推门听课”“送课送研”等长效专题调研机制,依托大数据信息化平台,搜集整理调研数据,打造一流教育智库,更好服务于教育决策及学校发展。配足配强教学研究人员,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研团队,制定教研员专业标准,开展教研员专业培训,提升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指导能力。

    (四)注重创新精神培育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面落实因材施教、注重创新、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将创新精神培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爱护和培养创新天性,激发好奇心、想象力,形成健康的创新人格。全面强化青少年科技教育,着力提升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公共服务能力,实现所有学校科普工作全覆盖,切实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增强创新实践能力。

    (五)提高对特定教育群体的精准化服务水平。巩固教育扶贫成果,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化追踪认定机制,完善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政策,改进资助方式,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强化政策宣传,探索社保卡发放助学金模式,严格资金监管,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保障机制,落实就近入学原则和异地升学考试政策。

    (六)加强语言文字工作。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规范应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和水平。每个县区培育创建一处“推广基地”,启动规范书写汉字工程。

    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严格制度规定,强化日常教育督导。强化法治和纪律教育,加强警示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坚守师德底线。规范教师依法执教、廉洁从教行为,持续开展中小学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课专项治理活动。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强化师德考评,实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健全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和重大问题报告、惩处机制。倡树优秀师德典型,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引导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树立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根据生源变化情况及时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人员控制总量备案管理方式,满足公办幼儿园教师需求。完善中小学教师招聘方式,加大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教师招聘力度,缓解教师学科结构矛盾。加大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完善周转编制专户政策,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着力解决教师性别、年龄不均衡问题。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定期交流轮岗机制,推动优秀校长教师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

    (三)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市、县两级财政根据教师培训需要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完善中小学教师市、县、校三级培训体系,实施教师精准培训,搭建高水平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施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分期分批分类建设20个以上菏泽名师名校长领航工作室,建设80个左右特级教师工作坊,培养100名左右菏泽名师名校长,培育1000名左右卓越教师和10000名左右学科骨干教师,引领和带动全市教师队伍高质量专业化发展。

    (四)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落实“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中小学教师职称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完善职称评价标准,树立以师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职称评价制度。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全面推进竞争上岗、分级聘任,建立与岗位等级、工作实绩、课时工作量等相衔接的中小学教师薪酬分配制度。完善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深化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完善校长培养选聘、履职考核、薪酬保障、交流轮岗等制度。健全以直接考察方式公开招聘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机制,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

    (五)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加大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力度,全面落实乡村教师享受乡镇工作补贴和生活补助政策。推行教师优待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教师乘坐公交、游览景区等免费政策。落实减轻学校和教师负担的有关规定,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表彰奖励活动,定期表彰一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落实民办学校教师权益,与教师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为教师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保障其福利待遇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科研立项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

    九、推动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

    (一)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到2025年,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有线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创设适应信息时代特点的新型教育教学环境,有效支撑中小学校构建“智慧校园”。构建行政办公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成长记录、教学质量评估、数据互通共享的一体化云服务平台。推进智能化管理与服务、网上教研、“三个课堂”等有效应用,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二)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开展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校长专项培训,着力提升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校长的信息化管理能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开展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三)全面做好“智慧课堂”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配备师生用教学终端,以“智慧课堂”建设为基础,逐步实现每所学校建有常态录播教室、每个班级配置交互一体机、每个学生拥有移动学习终端。

    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健全教育法规规章实施机制。严格落实教育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教育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制定教育行政执法事项清单,落实执法责任制。建立重大教育违法事项通报和重点督办制度,开展重点领域执法专项行动,探索建立教育督导和教育执法协同机制,开展依法治校评价考核,发挥法治在学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校治理法治化水平。建立学校领导班子述法制度,推进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健全学校法律纠纷依法处理机制。

    (二)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综合运用规划、标准、信息服务、督导问责等现代治理手段,把握办学方向,保障教育有序、健康发展。实施流程再造攻坚行动,推进“一次办好”改革不断深入。建立市、县两级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打造精简高效政务生态。全面推动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档案在教育政务服务中的应用,实现电子材料跨地区、跨部门互信互认。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办事指南、办理状态等相关信息在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终端、实体大厅、政府网站和第三方互联网入口等服务渠道同源发布。创新优化教育政务服务,推进中小学招生入学“一网通办”、民办学校设立“一链办理”,综合运用容缺受理、告知承诺、数据共享、材料互认等方式,逐步实现“清单化、标准化、网络化、数据化、一体化”的数字化治理。

    (三)持续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加快确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全面构建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章程执行监督机制,督促学校以章程为统领,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规章制度。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负责制,健全教职工民主参与管理制度。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和校长选聘机制,依法保障校长行使管理权。学校关键管理岗位实行亲属回避制度,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

    (四)深入推进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调整充实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统筹领导协调教育督导工作。强化各县区政府教育督导职能,依法依规设置政府教育督导机构,配齐配足工作人员,确保在同级政府领导下独立行使职能,逐步形成科学完善、覆盖全面、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评价机制,督促下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对各级各类学校建立督导工作机制,督促指导学校规范办学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教育督导部门归口管理、第三方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估和质量监测工作机制,为改进教育管理、服务教育决策、指导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强化结果运用,健全完善教育督导报告、反馈、整改、复查、约谈、通报、问责等相关制度,切实提高督导评估和监测结果的使用效能。落实教育督导工作和督学补助经费等各项激励政策。

    (五)优化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经费保障机制,市、县区两级政府按照“两个只增不减”要求,落实公共财政的教育支出责任,全面落实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市级财政教育投入年均增长10%左右,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投入,依法加强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征收使用,积极争取地方债券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健全收费动态调整机制和分类定价收费制度。完善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预算执行效率,稳步推进预算公开和财务公开。建立“基本保障+发展专项+绩效奖励”的财政拨款模式,健全体现教育行业特点的绩效管理体系。完善绩效目标随预算批复下达机制,实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双监控”,开展动态绩效评价、预算执行结果自评和外部绩效评价。支持和推广中小学校经费总额包干制试点改革。

    (六)夯实教育领域风险防控机制。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强化校园安全网格化管理,构建综合监管工作格局,减少一般事故,防止发生较大及以上学校安全责任事故,提升平安校园建设水平。创新安全教育形式,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防灾和自救自护能力。完善学校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全方位落实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防基础建设达标;注重高新技术产品应用,着力推进校园智慧安防系统建设,建立“探头站岗、鼠标巡逻”校园安全风险防控预警平台,实现校园安防系统与公安、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体系的有效融合。强化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完善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治理体制机制,确保校车安全、校舍安全、食品安全,狠抓预防溺水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强化校园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意识形态领域安全、舆情处理和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七)健全具有菏泽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总抓手,针对不同主体,探索在部分县区设立教育评价改革试验区,选择部分有基础、有条件的学校进行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推进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推进关键领域、重点环节教育评价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立足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一体推进,实现教育评价改革效应的最大化。加强教育评价领域的比较研究和交流合作,汲取教育发达地市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借鉴创新。加大教育评价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有效引导社会预期,推动社会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汇聚支持参与教育评价改革的强大合力。

    十一、统筹推进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实

    (一)健全责任分工和工作协同机制。构建全方位、跨部门协同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实施体系中,实现底图叠合、指标统合、政策整合,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做好教育规划与人才、科技、产业、区域等专项规划的衔接,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有效对接。有效发挥市、县两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建立督导问责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落实。

    (二)优化舆论宣传引导机制。搭建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建言教育、支持教育的平台,充分发挥社会机构、团体的积极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和社会公众多形式多途径参与和支持教育现代化建设。通过全媒体准确解读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及时宣传报道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和进展情况。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广泛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方式方法,弘扬教育发展正能量。加强对社情舆情的分析研判,将民意及时反映到教育决策管理中,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构建教育规划目标实现和任务落实监测评价机制,定期对各项指标进行跟踪分析,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科学审慎修订规划和编制阶段性重点项目、行动计划。健全规划实施督导问责机制,将教育规划重点任务推进情况作为评价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加强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监委,市法院,市检察院,菏泽军分区,各民主党派市委。

    菏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 12月31日印发

    菏政发[2021]12号 菏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菏泽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doc

    信息来源:菏泽市人民政府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