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廉洁文化

    廉洁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洁文化 -> 正文

    心正则笔正

    发布日期:2023-01-31

    “削文竹以为管,加漆丝之缠束,形调抟以直端,染玄墨以定色……上刚下柔,乾坤之位也;新故代谢,四时次也;圆和正直,规矩之极也;玄首黄管,天地色也。”这是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对毛笔的礼赞。

    文房四宝,笔居首位,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甲骨文有“聿”字,字形似一手握笔状,这就是“笔”之繁体“筆”字的本字,一笔一画间,反映出中国人用笔的历史悠久。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已经制作和使用毛笔了。《史记》《博物志》《古今注》等均记载,秦人嫌以刀刻字太慢,便“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成苍毫毛笔。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木椁墓中,还出土了全长21厘米、直径0.4厘米,笔杆为竹管的毛笔实物,这是战国时期的楚国毛笔。

    随着朝代的发展,中国人制笔的技艺不断精进。至五代两宋年间,诸葛氏制笔极富盛名。苏东坡说:“散卓笔惟诸葛高能之。他人学者皆能得其形似,尚无其法,反不如常笔。”其秘密何在呢?黄庭坚云:“宣城诸葛高,系散卓笔,大概笔毫长寸半,藏一寸于管中。”如此制笔,毫毛植根甚深,笔基稳固,则可取法正途,书久而力不衰亦不脱散,“横行纸墨,所向如意”。

    要想制一支好笔,制作考究,工序严苛繁杂,历经选料、水盆、顿押、装套、镶嵌、刻字等12道大工序120多道小工序,有“千年匠心一支笔”之说。以选料为例,匠人需在水中反复梳理笔毫,将有瑕疵的一根根剔除,达到万毫齐整归一的效果。这一过程全凭眼力与指力,不容丝毫马虎,哪怕懈怠一根,也会影响笔锋的挥洒。笔头是灵魂,经过24小时的“烤验”、摊凉,析出毛发内多余的油脂,才有资格捆扎装杆。“千万毛中择一毫”,每一根毫毛都注入了心血和希望,每一次恰到好处都融入了自律和良心。

    西汉扬雄称:“书,心画也。”毛笔之奇妙正在于人们在书写中饱蘸了喜怒哀乐,孕育出气象万千。潜心制笔人,经过刻苦的锤炼,笃志问道,明察秋毫,心不厌精,手不忘熟,方可制出“日书万字而不破”“齐尖圆健心不虚”的好笔。

    笔能抒情,字能观人,笔虽无言,然能端其身、正其心。唐穆宗问柳公权,他的字刚劲有力,有什么秘诀呢?柳公权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意思是说,用笔妙在心,心端则笔正,笔正则字良。穆宗听出了笔谏之意,顿觉羞愧。《旧唐书》说:“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柳公权以“心正”练就了独具一格的“柳骨”,以“笔正”锻造了刚直不阿的形象。

    以笔为谏,经世致用。“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慎勿空将弹失仪,慎勿空将录制词。”白居易这首《紫毫笔》除赞叹笔的珍贵,还愿把这些“千万毛中择一毫”的紫毫笔赐给东西府御史、左右台起居等官,希望他们将珍贵的毛笔不只用来弹劾官员“趋拜失仪、站立不端”等一类琐事,还要以“尖如锥兮利如刀”的笔对贪官污吏绝不手软,发挥裨补时阙的战斗作用。

    笔者,上刚下柔,乾坤本色;刚柔并济,大者有容。在书家笔下,妙手流韵,以为峥嵘;在史家笔下,秉笔直书,垂鉴千秋。执笔者,通文言、晓义理、砭时弊、表方寸,以笔修身,研墨自照,笔耕不辍,锋锋无染。

    一笔虽简,气象万千。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